?
從功能上來看,HoloLens 2最大的特點是支持眼球追蹤功能,可用于瞳距調節、自動翻譯等場景,此外手勢識別功能的密度更高,單手最多可追蹤25個關節點,追蹤覆蓋更全面。而外形設計來講,雖然HoloLens 2比第一代僅輕了13g,但是由于采用更均勻的配重分布,戴起來會給人更輕的感覺。另外其光學面罩采用上翻式設計,穿脫更方便。
?
?
總之與HoloLens 1相比,HoloLens 2經歷了很大升級和改變,當然3500美元的售價也比第一代高出500美元
從工業設計角度來講,眼睛周圍的填充物、頭顯上完美對齊的菱形圖案都是經過精心設計的,而且HoloLens 2的揚聲器系統是任何一家高端揚聲器無法媲美的。此外它的遮光罩由碳纖維加上聚合物涂層制成,好處是在高溫下不容易變形,以確保頭顯的激光蝕刻全息波導光學系統不會出現一點錯位。
像HoloLens 2這樣,能夠將電子產品的軟、硬部件無縫結合的產品實屬少見,更不要提它使用了十幾種不同的材料。這些材料組合在一起,為HoloLens 2帶來了優于上一代三倍的舒適度。
?
?
用AI實現本能交互
為了更好地用戶體驗,HoloLens 2的顯示區域比第一代提高了一倍。而UI部分,HoloLens 2在最初的校準過程中加入了AR蜂鳥的玩法,當你看到鳥之后會自然地伸手與之交互,與此同時系統會對手勢識別進行校準。微軟將眼球追蹤、手勢追蹤這種交互方式稱為本能交互,并將這種理念用于HoloLens 2的每一種UX中。
?
?
簡單來講,微軟希望用戶不需要枯燥的傳統教學過程就能摸索出HoloLens 2的使用方法,利用逼真的物理交互模擬,讓AR頭顯的UI體驗感足夠自然。
為了訓練手勢追蹤AI算法,微軟制作了一個圓頂的容積攝影裝置,用于捕捉各種類型的手的3D模型,然后通過這些模型微軟渲染出更多逼真的虛擬手,用于訓練AI手勢識別算法(緊湊的深度神經網絡)。當用戶戴上HoloLens 2之后,手勢識別系統會使用神經網絡來為用戶的手定制3D模型,以實現更準確的手勢追蹤。
?
?
外形設計得到大幅優化
除了UI和用戶體驗,HoloLens 2的外形設計也經歷了很大改變。第一代HoloLens的平衡做的并不夠好,戴時間久了就容易從鼻梁上掉下去。微軟聽取了第一代產品用戶的反饋,決定將HoloLens前面重后面輕的設計變成前后平衡,戴起來更符合人體工學。
?
?
Kipman表示:HoloLens的設計不在于時尚,技術不該與時尚掛鉤。時尚轉瞬即逝,而AR頭顯應該是永恒的,這樣數千年后當外星人來到地球,進行考古的時候或許還能找到它們,并從中了解到其背后的意義。
為了讓搭載多個傳感器的HoloLens 2也能戴起來足夠舒適,微軟決心重頭開始研究。先是用3D掃描的方法對不同年齡、性別、種族的600個人的頭部進行捕捉,希望找到額頭和后腦勺(最凸的部分)之間距離的最大值和最小值,同時也發現HoloLens需要全新的人體工學設計,才能適應不同尺寸的頭型。
?
?
設計外殼背后的困難
據悉,HoloLens 2的外殼是在激光蝕刻光學元件完成開發之前設計的,因此在框架設計的過程中需要運用大量創造力,比如開發人員用3D打印技術來模擬光學和顯示元件,并且用亞克力材料來模擬透鏡部分。盡管原型頭顯中模擬光學的設備會戳到頭發和皮膚,但達到了模擬的作用。
研發團隊遇到的另一大難題是給頭顯減重。于是他們去研究全世界的文化,發現人的頭頂其實能承受很重的籃子,因此想到也許HoloLens 2需要的不是大幅減重,而是要讓重量分布更均勻。
?
?
但是這樣對工業設計來講并不容易,因為需要將計算和光學單元分為兩部分,它們之間需要通過頭箍中的線纜相連,沒辦法做到像智能手機那樣,將所有元件焊接在一個電路板上。這樣的缺點是,可能會造成延遲等不佳的用戶體驗,而速度恰恰對于AR頭顯非常重要,就像Kipman曾說的“就算是光速都不夠快”。
除了前后配重,HoloLens 2的面罩還采用翻蓋設計,看起來像是焊工戴的那種防護面罩。談及為什么這樣設計,Ledbetter表示這樣設計并不只是為了外觀,更重要的是為了更好的功能性和實用性,可以讓你看清楚周圍。當然即使面罩放下,用戶的余光也不會受到遮擋。
?
?
?
(文章轉載自:青亭網)